当前位置:踏星小说>历史小说>太子威武> 第六十六章 谋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六章 谋划(1 / 4)

随着朱慈煊的命令一条条发布,初生的成都行政体系立刻开始忙乱起来,突然的提速没有让这些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菜鸟们应接不暇,仅仅几天,他们就适应了这样的节奏,朱慈煊的指令被他们细化、充实,变得更有可行性,然后有条不紊的落实。整个成都仿佛一台巨大而不失精密的机器,轰隆隆运转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但总体而言,这个朱慈煊一手建立的有着鲜明后世特色的行政体系爆发出了超越这个时代的效率,仿佛蚂蚁搬家一般,将沉积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力量一点点集中起来,输送到目前绝对的核心——军队上面。

前世身为一名公务员的朱慈煊对大明的行政机构设置完全嗤之以鼻,和后世相比,大明的行政机构在中央一级倒是足够完备,司礼监、内阁、六部等足以处理全国的政事。但在地方上,由于太祖皇帝对官吏害民的担忧,极大的限制了地方官的权力和编制,地方官员不得不向乡绅豪强分享行政权力,慢慢形成了“皇权不下乡”的传统,官府与士绅共治天下的局面。这样的地方官府,除了收税外,自然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事实上,哪怕是收税,明朝的地方官也没有几个好好完成了的。

有鉴于此,朱慈煊在组建成都的行政机构时,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革。先是利用退伍老兵为亭长组建了最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将官府的触角延伸到了成都最基层;之后分发田地,禁止土地买卖,杜绝新的地主豪强诞生;效仿后世组建农业、工商等隶属于总督府之下的部门,完善地方行政体系,增强地方官府权限,极大的加强了成都官府的行政效率和动员能力。崇祯时,拥有近两亿人口的大明与满清决战松锦,能动员的部队不过十多万,换成今日不过五十万人口的成都,到了生死存亡之时,朱慈煊同样可以拉出十余万的军队。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于动员能力的天差地别。

当杨景接到朱慈煊的命令,风尘仆仆的赶回成都时,他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副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场面。城墙上悬挂着“支援重庆、抗击鞑虏、保家卫国、人人有责”的横幅;一队队士兵从城中开出,前往城外的军营;亭长们带着属吏,满大街的动员百姓们加入民夫队;装满各类物资的大车在地上压出深深的痕迹,被送到各个工坊;工坊内,忙碌的工人们挥汗如雨,叮当声不绝于耳……

“非常的……”杨景被这一幕深深震撼,努力的搜索自己不多的墨水,想找出一句合适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无奈何,想了半天也没憋出一个词来,正应了那句“看着风景美如画,本想吟诗赠天下。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成都这半年的积累,都投入这次大战了。”见到朱慈煊后,杨景立刻表达了自己的惊叹,朱慈煊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