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踏星小说>历史小说>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四百九十章 汉中预度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章 汉中预度部(2 / 4)

而且这些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不管在南中还是在汉中,只是去当佐吏而已,不像察举制出身的官员,一做官就是有品级的,大部分都是一司主官,这样应该也不至于引起世家大族的警觉,觉得这是在抢他们的话语权和饭碗。

而诸葛亮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些佐吏也有足够的上升通道,不至于一直只能当佐吏,这样科举制的实行,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让朝廷上有寒门子弟的一席之地,到最后用科举制取代察举制,就会变得顺理成章了。

诸葛亮也没想到,张溪提出了预算制度还嫌不够,还把这个预算制度跟科举制进行了关联.特么这事儿啊,又麻烦了。

但诸葛亮思来想去,觉得张溪说的也许没错.马谡在越巂郡干了三年多,不仅大力开发越巂郡铁矿区和金矿区,给大汉提供了大量的铁器和金器,同时他主持的科举,也选出了三十几个能力不错的年轻官员。

这些官员马谡暂时都安排在越巂郡内,要么是府衙内担任佐吏,要么就是在炼铁工坊担任主簿,都是低级别官职。

但这么多的人,马谡一个越巂郡太守也安排不下的,而且这些人有时候干的事儿都非常的重叠,有种人浮于事的感觉,不仅马谡不满,这些科举出身的士子们也很不满。

为此,马谡已经几次三番的给诸葛亮写信,请求诸葛亮帮忙安置这些科举出身的低级官员.再不安置,可就没有人愿意来考这个科举了。

毕竟考上了也没有出路,那还不如在家继续读书游学好了,甚至投靠世家门下,说不定都比去考科举要有出路的多。

科举人才出路的问题,也到了诸葛亮必须要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诸葛亮思来想去,只能选择认可张溪的建议。

让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去当佐吏,一不会引起世家们的注意,二也是给了这些科举出身的人一线希望,能继续把这个科举制给维持下去。

再说了,科举制出身的人,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他科举的成绩,就能知道他擅长的是哪一方面的事情。

科举制的本身,是分科取士,马谡在南中设立的科举,根据张溪的建议,没有弄的那么复杂。

如果你觉得你学富五车,啥都懂,可以去考进士科,如果你觉得伱经学造诣很深,可以去考明经科,如果你觉得你算学能力不错,可以去考明算科,如果你觉得自己懂得法律,可以去考明法科。

在张溪的建议下,马谡一共就设置了这四科取士:进士,明经,明算,明法。

这些人擅长哪一个环节,从他的出身就能看的出来。

现在诸葛亮大手一挥,在这四科内各抽掉一半人手前往汉中,组建汉中预度部,归汉中太守府管辖,专司汉中各府预算制度的实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