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踏星小说>历史小说>临高启明> 第二百八十五节 初到三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五节 初到三亚(2 / 3)

的三亚,他还是第一次来。

他这次的三亚之行颇为匆忙,只带了几个熟悉当地的情况的东南亚公司的随员来三亚。连他们准备重用的李华梅也没带来。

三亚自从王洛宾调回临高之后? 发展便迟滞不前了。虽说还是“特别市”? 是海南大区全岛规划中的“南部中心都市”? 实际上在各项建设上却没体现出多少“特别市”应有的规模来。

一方面? 自然是因为财政上的困难? 元老院拿不出太多的钱来建设三亚;另一方面? 三亚尴尬的位置和地理环境也限制了它在元老院城市体系里的发展。

在元老院的规划里,三亚除了作为海南岛南部的行政中心和田独铁矿石的输出港之外,还将成为未来海南岛南部重要的化工和商业贸易中心。许延亮在大图书馆看到了当时由企划院牵头编制的规划:计划利用东南亚的石油和莺歌海的盐开办化工产业区,而且还把三亚列为“南洋贸易中心”。

然而这几年下来,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绝大多数只停留在纸面上。连当初规划的“海军南洋方向的基地和指挥中心”也没有落实。

雄心勃勃的盐化、石化基地完全不见踪影。石化就不必说了? 盐化这“成熟”的产业也没铺开? 道理也很简单? 莺歌海的晒盐条件再优越? 它也是只是一个荒滩,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变成盐场。而海南岛北部和广东南部沿海的盐场生产的食盐就足够元老院目前的盐化工业使用了。

当然,进一步扩大盐化的产能总是一件好事? 但是兴建莺歌海盐场所需的人力物力令企划院望而生畏。虽然现在企划院的国企序列表里有“莺歌海国有盐城”这个单位,但这只是一个小型的盐场。年产量只和马袅盐场相当。与其说是为了给元老院提供更多的盐,倒不如说是为了给流放者一个就业基地。

当时给三亚的工业规划中,除了田独矿务局,真正实现的只有椰产品加工基地这一项,目前海南岛南部的椰子的贸易和加工中心就设在了三亚。另外一个规模工业企业就是亚力酒厂。

面向南洋的贸易中心虽然一度受过元老院的力推,在缔结各种贸易协议的时候都会把三亚列入“开放港口”行列中,但是事实是,除了夸克穷的劳动力贸易之外,大多数欧洲商船都不会把这里作为贸易口岸使用。

元老院当初认为这里既然是下南洋航线中的必经之路,历史上也有南洋贸易船只在此地停泊,那么只要政策扶持,自然就能在本地形成一个贸易口岸。

另一方面是三亚尴尬的地理位置、元老们忽视了一个问题,欧洲商人在中国沿海寻找贸易港口的时候固然饥不择食,连台南这样的蛮荒之地也愿意去占领,但是前提是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有选择的话,人人都希望在靠近商品销售地和供应地的港口贸易。而不是在一个转手贸易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