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踏星小说>历史小说>临高启明> 第二百八十七节 三亚之现状(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七节 三亚之现状(一)(2 / 3)

从船上望去,在三亚湾的东北方向的海滨出现了成片的建筑物,亦能看到樯桅。

“三亚特别市了到了。”汤梦龙用手一指。

三亚源于本地一个土名三亚的小村落。它在唐代有个正式的名称临川县? 以“临河近川”得名。这条河也就因而得名临川水。

县址按照《崖州志》记载? 在州城“东南一百一十里盐场西南山中”。南依大曾岭? 北接豪霸岭,东依打狗岭而西临河川。

临川县在五代时被废黜,一直到宋神宗才又置临川镇。然而到了南宋末年? 此地已经成了土匪盘踞之处? 在此之后,临川便再无声息,明代正德年鉴修撰的《琼州志》的记载? 此地只是“石街尚存”。可见已经彻底荒废了。

但是临川水的出海口临川港却在此时兴起了。究其原因? 是因为从宋代开始? 本地海滨有了盐场? 为了输出食盐? 临川水的入海口便成了天然的河港? 用以输出食盐。

明代在临川港附近设置了临川里,具体的位置就是正处于三亚河和临川河两条三亚地区的主要河流中间的“龙坡”。明代崖州所管辖的十四个“里”中就包含有临川里。可见当时人口至少也有百十户人家。

然而当初元老院的三亚开发部队到来的时候,临川里的人口已经锐减到不到五十户。且都是所谓的“灶籍”,也就是专职晒盐的盐民。显而易见,此地之所以设了一个里完全是因为有盐场的关系? 三亚盐场尽管列入户部管辖的琼岛六大盐场之一。年产海盐亦不过几千石。王洛宾等人登陆榆林的时候? 派人来过此地作了社会调查? 当时盐场处于是近乎废弛的状态? 只有少量盐民还在小规模的生产。

“……王洛宾当了市长之后,在盐场也搞了技术改革,引进了风车提水浓缩技术? 现在盐场的产量是起来了。但是感觉企划院的需求也不是很旺盛……”汤梦龙抱怨道。

“盐化规模一直起不来,晒那么多盐有啥用。人能吃多少?”许延亮说,“海南广东这边最不缺的就是盐!你这海南岛南边晒的盐,运到临高就比马袅的盐贵了,企划院要不是为了维持盐场运作,从三亚运盐根本就是不合算的!”

“等儋州的化工区搞起了了,不知道情况能不能好转。”汤梦龙闷闷不乐,“现在的盐场工人还是太穷了。累死累活就是填个肚子而已。”

虽说盐场是属于企划院管辖的,但是盐场工人都生活在三亚,他们的吃穿住行消费可以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刺激三亚消费的作用。

田独的矿工和盐场的盐工,是目前三亚最大的两个消费群体。如果他们日子过得太窘迫,这三亚的商业自然也提升不起来。

“哪有这么快。”许延亮说,“这个工程吧,蓝图是画得够大的,就差直接把儋州都改成工业园了,可你要指望它来造成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