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节(1 / 7)

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就做出了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新的权力中心的计划。平定三藩的战事结束后,南书房不光没有因战争结束而结束,反而是顺势真正的确立了名分,名正言顺的坚持下来,慢慢的制度化,规范化。

“择词臣才品兼优者”;“而不论门第高下,资历深浅”;“唯视学问高低,而不尽为官职”。在被康熙皇帝亲自考察,被多人再三再四的咨询查访,没有发现任何的异状后,方得以如内当值,随侍康熙皇帝左右,称“南书房行走”。

南书房行走,地位特殊,又被人戏称为“内廷”官员,主要都是从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上书房师傅,内务府总管这五个地方精心挑选出来的汉官和汉家士子文人。

当然,前提这些人都是品德高尚,学艺专长,任事专职,又得到康熙皇帝亲近信重,“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而一旦被选入南书房,就会被康熙皇帝亲自赏赐一套靠近皇宫的宅子居住,方便随时入宫。平时更是经常会收到笔墨砚台,字画诗集,乃至撤自御膳的美食佳肴等等赏赐,可谓是隆宠加身,私恩甚重。

随着南书房在朝野中地位的逐年提高,这些官员们不光是每天陪伴着康熙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这使得他们的权势日益扩大,升迁也比其他地方的官员们快很多。

到现在,先帝时期学习前朝设立的内阁制度,以及满清先祖的八旗议政制度几乎都是形同虚设。康熙皇帝如愿的在这些他亲自挑选提□□的内延官员们的帮助下,形成以他自己为首的新的势力中心。

从南书房设立之初到如今,南书房几乎汇集汉家的所有饱学之士,经学湛深之人。

侍讲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太子老师张英大人;出身微寒曾经卖文字为生的内阁大学士高士奇大人;山东望族出身,被称为“天下博学善诗文者之最”的刑部尚书王世祯大人;山西煤矿富户出身,曾被冤枉入狱,获救后得到康熙皇帝赏识,亲赐“延”之名,原名陈敬的陈延敬大人等等。

按照康熙皇帝制定的规矩,这些内延官员在南书房都自称翰林,他们可以走乾清门进出,只是进出门时都要有内监或侍卫陪同,不可个人单独私自行动,在书房门外的院子里也不能随便走动。

康熙皇帝驾临南书房的时候,值班的翰林们都要到门外站着回避,“呼某人则入,不呼则候,帝去乃入也”。皇帝同每个人的单独谈话内容,都只能是两个人之间的机密,外人不得闻知,更不能外传。

只是今天情况有些不同,因为康熙皇帝早朝后的通知,能赶来的翰林们今儿都来了,算是比较齐全的一次聚会。众人见康熙皇帝难得的把应该在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